【推荐】全域共建全景刻绘奋力打造中国高品质文旅融合示范区——兴安县全域旅游发展调研报告-兴安基金

全域共建 全景刻绘

奋力打造中国高品质文旅融合示范区

——兴安县全域旅游发展调研报告

2016年2月,兴安县启动“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以“打造中国文旅融合目的地”为目标,依托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文化底蕴、产业基础和区位交通优势,深入践行“全域规划、统筹推进、融合发展、特色示范”理念,持续掀起文旅融合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高潮,努力实现全域共建、全域共融、全域共享,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成效明显。

一、条件优越,旅游资源得天独厚

兴安县位于广西东北部,地处“湘桂走廊”要冲,总面积2348平方公里,总人口40.1万。兴安历史文化底蕴深厚,自然风光旖旎多姿,旅游资源丰富多彩。涵盖8个主类、22个亚类和55个基本类型,拥有172个旅游资源单体,是名副其实的旅游资源大县。兴安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漓江的重要组成部分,现有国家级水利风景区1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个、5A级景区1个、4A级景区3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个。先后荣膺“中国十大魅力名镇”“中国最美小城”“2019年中国县域旅游竞争力百强县”“首批旅游标准化省级试点县”“首批广西特色旅游名县”“广西十大休闲旅游目的地”“广西县域旅游综合竞争力十强县”等殊荣,2018年灵渠被列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

(一)

自然旅游资源得天独厚。

“江到兴安水最清,青山簇簇水中生”,这是清代著名诗人袁枚游兴安时写下的名句。融“泰山之雄、华山之险、庐山之幽、峨眉之秀”的华南第一峰猫儿山是漓江、资江、浔江的主要发源地,耸立于丹山翠峰间,被誉为“天然氧吧”“生态绿肺”。“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超然派”十里大峡谷翠竹亭亭,碧潭处处,亭台楼榭,浑然天成。世纪冰川大溶洞集奇、美、精于一体,洞幽石美,天然水路九曲回肠,波光映照,一步一景。湘江源头白石天生桥等自然风光独特,湖光山色两相宜。原生态山水自然环境和现代人文景观完美结合的“AAAAA”级旅游景区乐满地休闲世界引人入胜。华江龙潭江、漠川观音洞、斧子口水库、川江水库、小溶江水库等众多自然旅游资源星罗棋布。

(二)

文化旅游资源璀璨夺目

。兴安是中原文化和岭南文化的交汇之地,已有2200余年建县史,是广西境内最古老的县之一,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两千多年前,秦始皇征百越、筑灵渠、通河海,让兴安“南连海域、北达中原”,谱写了中华民族大一统的绚丽华章。八十多年前,中国工农红军过湘江、破封锁、话转折,万里长征筑通途,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两次见证和改写中华民族发展历史的重大历程。驻守三江之口的古秦城遗址,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唐宋石刻绝胜岭南的“湘南第一洞”乳洞岩,三洞奇绝;“北雪不渡”、扼“楚粤之咽喉”的古严关,雄震南国。这里还有保存完好明清建筑的水源头古村落秦家大院、徽派建筑风格的古戏台、传承千年文化的北街里古巷,彰显历史人文的厚重;有红军长征突破湘江烈士纪念碑园、湘江战役旧址、中央机关渡江指挥部旧址(三官堂)、标语楼、红军翻越老山界等红色遗址遗存,铭刻着峥嵘岁月;有美国二战飞机失事遗址等。

(三)

民俗旅游资源淳朴浓郁

。兴安民风淳朴,汉族的传统文化与百越少数民族的文化在此融汇交流,乡土气息浓郁、民俗文化内涵丰富。贺郎歌悠,龙船调扬。戏曲表演、打粑粑、竹竿舞、舞狮子等民俗活动丰富多样,榨米粉、舂米、酿酒、打油茶、做豆腐等民间传统工艺原汁原味,民俗+旅游的特色方式,充分展现兴安独特的民族风情和多姿多彩的民俗文化。

(四)

区位旅游资源通达便捷

。兴安作为桂林国际旅游胜地的重要一极,地处湘桂走廊中段,交通便捷,区位优势独特。县城距桂林市区57公里、两江国际机场60公里。县域内交通体系发达,具备“1小时城市圈”的客源条件。国道322线,泉南、兴资高速,湘桂铁路、高速铁路纵贯全境。依托高铁枢纽,动车“秀美灵渠•红色兴安”从兴安北站始发广州南,与桂林市区实现动车组出行同城化,积极融汇西进云贵、南下广州、北接长沙的桂粤湘黔四省会“3小时”经济圈。

二、倾力而动,开展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

近年来,县委、政府紧紧围绕打造桂林国际旅游胜地文旅融合发展重要一极、成功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战略目标,坚持以市场为导向、服务为核心、项目为支撑、整合资源为抓手,着力夯实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创新服务体制机制,加大旅游项目投入,全力推进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和县域旅游经济发展,奏响文旅融合乐章,绘就全景兴安画卷。

(一)

新目标、新机制,构筑文旅融合发展新平台

。坚持文旅融合发展理念,打好文化牌,唱好旅游戏。将建设“文化兴安”、创建“广西历史文化、红色文化、山水文化、民俗文化交相辉映的文化名县”“打造桂林国际旅游胜地文旅融合发展重要一极”纳入县域发展总战略。成立以县四家班子主要领导任组长的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领导小组,推行周例会、月督查、季总结、年考核和重大项目建设优秀积分、月度计划等创建制度,形成上下联动、高效运转机制,推动创建全方位、宽领域深度开展。

(二)

强政策、强规划,激发文旅融合支撑新动能

。出台《关于加快旅游业跨越发展的决定》《加快旅游业发展扶持奖励暂行办法》等系列政策性文件。将全域旅游发展规划与城乡建设、土地利用以及农业、林业等规划有机衔接,科学编制《兴安全域旅游发展规划》《兴安县红色旅游总体规划》《国家长征文化公园(兴安段)总体规划》《灵渠保护规划》等,形成引领全域旅游发展的总体框架。强化项目支撑,创新旅游投融资举措,建立文旅发展专项资金和全域旅游发展基金,支持文旅产业发展和全域旅游创建。成立文旅投资公司,瞄准国家投融资方向统筹策划包装争取项目与资金,积极破解项目、资金等瓶颈问题。

(三)

抓基础、抓配套,提升文旅融合服务新品质

。加大旅游交通路网建设,改建、扩建和新建近300公里旅游公路相继完成并投入使用;65公里休闲骑行绿道纵横交错。推行城乡公交一体化改革,开辟旅游专线,无缝接驳直达主要景区;“秀美灵渠•红色兴安”始发广州南动车开行,展卓通用航空低空观光体验之旅运营,构建起“水陆空”立体旅游交通网络。完善旅游服务配套功能,全面更新旅游导向标识牌和大型旅游导览;建成兴安县旅游大数据平台、2个旅游集散中心、8个游客服务中心、5个旅游商品购物中心、7个生态停车场、55座旅游厕所,对乡村旅游点厕所实行公司化管理,推动旅游公共服务扩面提质上档。

(四)

树品牌、树特色,打造文旅融合供给新样本

。以文促旅,以旅彰文。围绕“秀美灵渠•红色兴安”,突出“讲好长征故事,打造世遗品牌”两个主题,描绘生态“绿”、湘江“红”、灵渠“金”的兴安文旅色。以灵渠文化为依托,着力擦亮灵渠文化名片,推进灵渠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打造“灵渠人家”世界遗产旅游区,让遗产旅游“活”起来。近年来,实施了灵渠保护修缮、文化展示、旅游复航等九大文旅工程,建成广西县级最高水平博物馆——灵渠展示中心,2018年灵渠荣膺“世界灌溉工程遗产”。以红色文化为依托,让红色旅游“火”起来。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湘江战役红军遗骸收殓保护批示精神,对红军长征突破湘江纪念馆等60余处遗骸收敛地、遗址遗存、纪念设施进行保护修缮和改造提升;加入全国长征沿线红色旅游城市联盟,牵头成立桂北五县红色旅游联盟,推出红色话剧《湘江1934》,建设国家长征文化公园(兴安段)系列项目,全县“红色”区域面积达400多平方公里,全国红色旅游胜地呼之欲出。以传承民俗文化、保护传统村落为内涵,打造“湘风漓韵•桂北老家”乡村生态旅游区,让乡村旅游“热”起来。投入8亿余元实施灵渠秦风、陡江古韵等田园综合体项目,建设秦汉历史文化旅游特色小镇、华江生态特色主题小镇,助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

(五)

定标准,定规范,营造文旅融合市场新秩序

。积极创建“全国旅游标准化试点县”,进一步提升 “广西特色旅游名县”,制定《兴安县红色旅游景区服务通用规范》等多个地方服务标准,形成具有特色的地方旅游行业标准体系。积极实施旅游人才提升计划,与桂林旅游学院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先后成立旅游警察大队、旅游巡回法庭、旅游市场监管分局、旅游数据中心和旅游服务志愿者队伍,形成“1+3+N”旅游管理和执法体系,构建畅通的投诉受理渠道和快捷的投诉处理机制,游客满意度进一步提升。

(六)

葆生态、葆绿色,突显文旅融合环境新气象

。深入践行“两山”理念,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推动全民参与全域旅游环境建设。加强漓江生态涵养保护与漓江、湘江、灵渠流域环境治理;实施“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工程,整治村屯环境,创建微果园、微菜园、微庭园建设模式;建设水泥窑协同处置城市生活垃圾项目,成功实施城乡环卫一体化改革,形成“村收、镇运、县处理”城乡垃圾处理体系,极大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全县森林覆盖率达76.53%,“全域治理,全景打造”效果凸显。

(七)

重营销、重推介,塑优文旅融合品牌新形象

。“北有长城•南有灵渠”,“长征精神•点亮兴安”。近年来,中央电视台80余次聚焦兴安旅游;兴安旅游形象宣传片在央视各种平台展播;以湘江战役为题材的电视剧《突围突围》、电影《血战湘江》相继热播;冠名桂林航空“猫儿山泉号”飞机、“灵渠号”动车;始发“秀美灵渠•红色兴安”广州南动车;连续举办米粉节、葡萄节、“长征精神•点亮兴安”火炬晚会、灵渠文化节、盘王节、风车节等品牌节庆活动,承办灵渠马拉松赛、国际长征运动会、中国长征汽车拉力赛等体育赛事,“旅游+”彰显活力。创新云端营销,积极打造“智慧旅游”,建设大数据平台和“一键游兴安”智慧旅游公共服务体系,交通导视、旅游地图全域覆盖。红军长征突破湘江纪念馆、灵渠展示中心VR全景虚拟网上展馆上线。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营销,进一步提升兴安旅游知名度和影响力。

三、创有所成,激活县域发展“一池春水”

通过近四年来的持续努力,久久为功,兴安县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成效明显,最终以优异的成绩被自治区推荐上报文旅部审核验收,全域旅游创建也成为撬动兴安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有力杠杆。

(一)

推动产业结构调整,旅游产业支撑作用全面凸显

。2019年,全县接待958.11万人次,同比增长20.1%,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18.95亿元,同比增长32.6%,发展速度高于全自治区平均水平,快于工业、农业增长速度。旅游经济的高速增长,促进了以其为龙头的第三产业蓬勃发展,去年旅游领域投资超过30多亿元,对县域经济的支撑和引擎作用更加凸显。全县三次产业结构发生重大变化,三产比由2015年的21.9:52:26.1,调整到2019年的39.9:21.8:38.4,以旅游业为主的第三产业对经济发展贡献率达65.2%,旅游产业增加值占全县GDP比重达19.76%,成为全县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

(二)

推动经济转型升级,产业融合发展活力全面激发

。充分发挥旅游“一业兴、百业旺”辐射带动作用,做深“旅游+”融合文章。一是与脱贫攻坚、美丽乡村、田园综合体开发等有效衔接。围绕“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发展理念,兴安县积极引导旅游企业、经营业主、农村乡贤主动融入乡村旅游建设,进一步探索创新景区带动型、乡村旅游型、养生度假型、创业就业型、产业融合型兴安旅游扶贫方式,全力培育“一村一品”“一村一韵”等乡村旅游特色品牌,先后打造了旅游特色村寨华江九寨、风车文化之乡特色示范村兴安镇周家园、最美庭院示范村严关镇阳家村、自然山水人文特色示范村溶江镇茶源头等。依托自然资源优势,建设了灵渠秦风、陡江古韵等田园综合体,达到了农旅融合、农业增效、农村增美、农民增收的效果。目前全县旅游业覆盖56个重点村,建成20多个乡村休闲旅游示范点,17个星级农家乐,直接承载起3万多村民的致富梦。二是与文化发展深度融合。以建设广西文化名县为目标,兴安县将对山水人文的悠长眷恋融入全域旅游创建进程中,在建设历史文化、红色文化、山水文化、民俗文化交相辉映的文化名县上迈出了坚定的步伐。大力弘扬湘江战役长征精神和千年灵渠凝聚的人文精神,恢复重建兴安历史文化建筑魁星楼、白云驿、攀桂桥、濂溪坊等,新建财神庙历史文化街区,串联起白云亭、临江楼、双女井溪、陡江古韵田园综合体、滨江公园等景区景点,绘就“十里湘漓图”,灵渠成为岭南文化重要地标。紧扣红军长征突破之旅、转折之旅的结合点及全国长征文化公园的重要地段和组成部分,聚力建设全国红色旅游胜地和红色教育基地,红军长征突破湘江烈士纪念碑园成为全国红色文化新标识。山水文化神韵无穷,湘江北去,漓江南流,华南之巅猫儿山雄奇俊秀,山花、流瀑、云霞、雾淞,山水写意的兴安水墨画卷让人陶醉其中。湘风漓韵积淀厚重,《贺郎歌》悠,《龙船调》扬,瑶族反面刺绣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传续,渲染着这座中国最美小城。“桂北老家”乡村休闲、“灵渠人家”历史文化、“漓江之源”生态度假、“红色湘江”基因传承等精品旅游线路应运而生,“星罗棋布、众星拱月”的全域旅游壮美画卷构筑起大美兴安蓝图。三是与城乡建设相融合。扎实推进大县城战略,开辟县城大规模棚户区改造和城南新区两个战场,规划建设城南文旅商住新区、城北商贸物流板块、城西工业园区、江东生态小镇、老城秦汉历史文化街区。规划实施总投资30亿元的城市大规模棚户区改造工程,先后实施了财神庙、凤凰坡、蒋家山、湘江左岸等18个片区的棚改项目,涉及居民3000余户,拆迁总建筑面积近30万㎡。实施县城植绿、环境美化靓化等工程,县城建成区面积由2015年的14平方公里拓展到现在的19平方公里。以新型城镇化示范乡镇建设为抓手推动城乡协同发展,先后完成了界首、严关、华江、湘漓、高尚等示范乡镇建设。严关镇荣获自治区历史文化名镇、界首镇荣获住建部第四批“美丽宜居示范小镇”、溶江镇荣获“全国第二批特色小镇”、华江瑶族乡荣获“广西养生养老小镇”,着力实现“城在景中、景在城中、景城一体”目标,魅力兴安的承载力、协调性和宜居度全面提升。

(三)

推动基础设施配套完善,城乡公共服务水平全面进步

。在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区中,兴安县开展了大规模的城市交通基础设施和配套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实现旅游交通、旅游厕所、旅游标识系统、生态慢行系统、旅游公共服务的“全覆盖”。构筑便捷的交通网络,先后成功开通始发直达北部湾和粤港澳大湾区的“桂林兴安•灵渠号”“秀美灵渠•红色兴安”动车组,是广西首个县域城市始发自治区以外开行的动车组列车。建成了高铁进站路、灵渠大道、兴北大道、西绕线等城市主干道,完成了双拥路、志玲路、爱民路等城市主次道路改造,新建滨江公园、高铁站前广场、北渠绿道等,改造提升了秦皇广场、马援广场等文化休闲设施。实施城乡环卫市场化改革,覆盖87%的行政村和83%自然村(屯),在全区率先建成生活垃圾“村收、镇运、县处理”的县内自主处理链。规划建设城乡污水处理体系,新建城北污水处理厂和6个乡镇污水处理系统工程,城镇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 98.98 %。铺设城市排水管网191.8公里,城市供水普及率达98.7%。以实施“百千”工程为抓手,同步衔接推进“美丽广西”乡村建设、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乡村风貌提升等工作,建成示范村70个、整治村381个。扎实推进水环境综合整治,开展湘江、灵渠流域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实施灵渠两岸景观提升,着力构建“三乡七肆六十屯,一渠两岸百里画”美景,形成了处处有景、处处是景,处处可游、处处能游的全景域旅游发展态势。

(四)

推动文化建设大发展,文化软实力全面增强

。在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中,兴安县充分发挥红色文化地位独特、历史文化底蕴深厚、乡村文化丰富多彩的优势,积极寻找兴安文化的力量,挖掘兴安文化的价值。湘江战役革命精神根深叶茂。长期以来,兴安县委、政府都把守护好红色文化,传承好“勇于突破、勇于胜利、勇于牺牲”的湘江战役革命精神做为育人前行的根本力量。举全县之力对县内长征遗址(遗存)、纪念设施进行保护修缮和改造提升,推进红军长征文化公园(兴安段)和红军长征《突破湘江》实景演出项目建设,主动融入全国的红色文化发展中,传承红色基因,牢记初心使命。全面诠释了“开放、包容、义勇、敢为人先”的兴安人文精神。持续推动灵渠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完成了北渠、大小天平、秦堤、南渠一二期的保护修缮,逐步恢复了灵渠旅游通航,建成灵渠展示中心既兴安博物馆,开展灵渠保护与申遗暨水利遗产保护利用学术论坛、从灵渠到合浦“一带一路”视野下的灵渠文化研讨会,创作出版了长篇历史小说《灵渠》,编印了《灵渠轶事》、《灵渠文献萃编》等,拍摄具有影响力的《江山多娇•广西兴安灵渠》《灵渠,世界水利明珠》等电视宣传专题片10余部,始终用心守护兴安文化的魂,岭南文化的根。以传统村落保护、民俗文化为内涵,推进全域旅游创建与乡村振兴相衔接,赓续湘风漓韵,全县有百年以上的传统村落100多个,其中国家级8个、自治区级25个,彰显秦汉古韵和桂北风情的城乡风貌历久弥新。秦堤新韵桃花满路,北渠绿道水车吱呀,渡头江上渔舟唱晚,湘江故道虹影卧波,乡愁弥散,胜景难收,串联起“灵渠人家”“桂北老家”的难忘乡愁。

(五)

推动“五城”联创共荣,县域美誉度全面提升

。以创建全国旅游标准化试点县和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为切入点,统筹推动自治区文明城市、自治区卫生县城、自治区园林城市、自治区级生态县、自治区双拥模范县“五城联创”工作,坚持同谋划、同部署、同推进,真正实现全域共创、全域共建。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聚焦城市管理痛点难点,投资1000余万元改建金山城、原桂剧院市场,彻底解决占道经营、脏乱差等问题;投资3700万元,建成桂林最高水平的现代化城北生猪定点屠宰场,守住舌尖上的安全底线;大力推进公交运营体制和城市道路路内停车收费改革,县城交通乱象得到有效解决;开展“两违”整治及城市交通、市容市貌、环境卫生综合整治,推行网格化城市管理新模式,今年8月顺利通过自治区文明城市创建检查验收,自治区卫生县城创建成果得到巩固提升;实施农村“三改”与“百千工程”,兴安县荣获“2019年全国村庄清洁行动先进县、自治区农村人居环境激励县殊荣。以创建园林城市为载体,构建“点、线、面、环”相结合的泛绿地系统,形成多层次、多形态、多季相的复层绿化结构,城区绿化覆盖率39.37%、建成区绿地率33.12%、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19.54平方米。大力实施“绿满八桂”、退耕还林、全民绿化等生态修复工程,守住耕地红线,深化落实林权制度改革,全县发证面积167.81万亩,发证率68.5%,森林覆盖率达76.53%,生态红线保护面积占国土面积41%,自治区级生态乡镇创建率90%,市级生态村创建率100%,均位居全区前列。扎实推进全县军政军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双拥工作,促进社会稳定和谐发展,已连续九届被自治区党委、政府、广西军区授予“双拥模范县”光荣称号。县域知名度、美誉度、影响力显著提升,群众获得感、幸福感、自豪感明显增强。

四、经验启示

全域旅游是旅游业迈向现代化、集约化、品质化,最大限度满足大众旅游时代人民群众消费需求的发展新模式。2016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宁夏考察工作时指出“发展全域旅游,路子是对的,要坚持走下去”;2017年3月,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要大力发展全域旅游。随着兴安全域旅游的高标准创建,文旅融合型全域旅游发展“兴安样本”脉落逐渐清晰,累积的经验启示也成为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洪流中的一道“靓色”。

——融入战略高地,聚焦一体推动是文旅融合全域旅游创建的根本保障

。兴安县坚持顶层设计,科学谋划。将全域旅游创建主动融入桂林国际旅游胜地建设、桂林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等国家战略,以及自治区和桂林市美丽广西乡村建设、文旅融合发展战略,以高质量发展为目标,以融合发展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同规同轨,统筹发展,一体推进,积极培育文旅融合新业态,不断增强旅游产业的驱动力、创新力和竞争力,着力把兴安打造成为产业发展高地、资本聚集洼地、美好生活福地和文旅融合目的地。战略目标的主动融入,不仅为全域旅游创建提供了根本依托和遵循,更进一步拓展了全域旅游创建空间,推动持续协调发展。

——坚持高位发力,搭建有效平台是文旅融合全域旅游创建的动力源泉

。建立健全“党政统筹、一贯到底”组织体系,党政一把手亲自挂帅,四家班子主要领导包干负责,统领协调全域旅游发展。按照“旅游引领、多规合一”思路,强化规划引领与实操,突出规划一张图、建设一盘棋。创新旅游投融资举措,设立了全域旅游发展基金,建立了灵渠胜地文旅投等平台;落实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破解旅游用地供给瓶颈;依托国家投融资方向,统筹策划包装项目,积极争取上级资金支持;开展招商引资,撬动社会资本投资。全域共创活水源头不断夯实。

——打破制度藩篱,完善机制体制是文旅融合全域旅游创建的基础保障。

健全完备的制度体系是工作推进的有力抓手。在全域旅游创建工作中,兴安县坚持以制度创新破题,建立完善了重大项目建设优秀积分、月度工作计划、旅游联席会议等一系列配套机制体制,将创建工作纳入乡(镇)、部门绩效考核内容,落实对标管理。打破行业壁垒,各部门协同推进、社会积极参与、企业主动融入,创建潜能充分释放,齐抓共创、协同作战、合力兴旅的良好氛围全面形成,实现了创建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

——注重产业支撑,突出多元发展是文旅融合全域旅游创建的重要抓手

。没有产业就没有出路。兴安县在创建工作中充分依托地域资源优势,大力实施“旅游+”战略,推动旅游业与重大项目、工业、农业、文化、体育、卫生等深度融合,形成了1+1>2的产品多元、要素齐全的全域旅游发展新格局。坚持以“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积极开发新兴业态,把山水田园和产业发展有机结合,着力推动“村庄变公园、庭院变花园、农房变民宿”,实现百姓富、生态美的有机统一,走出了一条乡村振兴与全域旅游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突出文化兴县,凝聚发展共识是文旅融合全域旅游创建的内生动力

。文化是一座城市的灵魂,是旅游发展的生命力;对经济发展起着先导作用,对社会和谐起着滋润作用。兴安县委、政府始终坚持“文化兴安”战略,牢牢抓住桂林国际旅游胜地建设国家战略实施、灵渠申报世界遗产、湘江战役红色文化保护与传承的历史契机,依托湘江“红”、灵渠“金”、山水“绿”,坚持走文旅融合发展路子,做强历史文化、红色文化、山水文化、民俗文化四篇文章,着力打造桂林旅游胜地之文化旅游极,让兴安人充满了文化自信和精神力量。

——强化营销策略,塑造品牌优势是文旅融合全域旅游创建的有效路径

。品牌是企业价值的源泉,全域旅游一个重要目的,就是要促进区域内旅游业态的均衡发展。而区域品牌的形成是提升知名度、增强吸引力的重要抓手。在创建工作中,兴安县把旅游作为区域品牌展示与体验的“窗口”,充分调动县域内每个“个体”品牌的能动性,形成自动自发的市场竞争合力。通过始发动车及直达动车,优化“高铁效应”,擦亮兴安旅游新名片;培育米粉节、萄葡节等节庆品牌,推介舌尖上的兴安;打造“智慧旅游”,推广VR全景虚拟网上展馆,带给游客全新体验,以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营销模式,着力提升兴安旅游知名度和影响力。

“行径灵渠路,兴安别有天。” 兴安县以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为抓手,全力构建旅游供给品质化、发展全域化、效应最大化的全域旅游大格局,取得了明显成效。下一步,兴安县将乘势而上,抢抓机遇,改革创新,持续巩固全域旅游创建成果,奋力打造中国高品质文旅融合目的地,努力谱写兴安旅游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信息来源:灵渠驿站

ogp-cnc光学影像测量仪

上海光学影像测量机质量好

轴类测量机

仪器影像仪

上一篇: 【推荐】全国:肯德基曙光基金助12000名大学生-曙光基金
下一篇: 【推荐】全天“不打烊”,维修资金系统夜间登录使用上线!-物业维修基金什么时候交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