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晋城新闻网
完善协调联动机制 协同发力一体推进
本报讯 记者王金枝报道:近年来,我市金融扶贫部门充分发挥扶贫小额信贷对支持贫困群众生产发展的重要作用,积极构建“金融扶贫专项领导组+N”协调议事格局,引导金融资源协同发力、一体推进,全力助推脱贫取得明显成效。截至7月末,全市金融精准扶贫贷款余额37.58亿元,较年初增加8.64亿元,增长29.85%,增量和增速均排名全省第一。
成立金融扶贫专项领导组。以机制建设为根本,成立了由分管金融工作和分管扶贫工作的副市长双领导、金融办和人行晋城中心支行双牵头的金融扶贫专项领导组,编制《晋城市金融扶贫工作十三五规划》,出台了《晋城市金融扶贫精准服务办法》,连续5年制订了金融扶贫年度行动计划,对金融扶贫工作进行安排部署。建立协调联动机制。构建“金融扶贫专项领导组+N”协调议事格局,横向沟通市直各相关部门,纵向联通各县(市、区)和重点扶贫带动企业,积极推动财政贴息、风险补偿等配套政策落实落地;市、县、乡三级扶贫部门与17家金融机构建立贫困户名录动态调整信息共享机制,开展金融机构“千人进千村入万户”走访活动,探索“基层党建+驻村工作队+金融指导员”服务模式,实现了贫困户和贫困边缘人口基础信贷资料、评级授信、合理信贷需求“三个全覆盖”。完善创新服务体系。紧紧围绕“特色农业、光伏产业、旅游产业、电商扶贫”四大产业扶贫工程和“一村一品一主体”产业扶贫政策,开展“金融扶贫县区行”活动,结合本地特点精准对接产业发展信贷需求,创新开发“富民贷”“强农贷”“惠农易贷”“兴农快贷”等12个金融扶贫信贷产品,探索“银行+贫困户+合作社+企业”的利益模式,支持贫困地区和贫困户因地制宜发展产业增收脱贫。截至9月底,我市辖内银行机构已发放贷款12666万元,完成全年投放目标任务的105.55%。
健全风险防控体系。出台《晋城市扶贫小额信贷风险防控管理暂行办法》《晋城市扶贫小额信贷风险防控预案》文件,建立扶贫小额信贷风险分担机制和风险补偿机制,关口前移落实贷款“三查”,建立分类处置台账实行销号管理,截至目前,我市扶贫小额信贷余额2.65亿元,其中逾期贷款20.48万元,逾期率仅0.08%,为全省各地市最低。实施信用提升工程。出台“助力乡村振兴提升信用工程”实施意见,互派338名政银干部开展交流挂职,农信整村授信已覆盖建档25个乡镇799个村近5万户,充分利用小微企业信用贷款风险互助补偿机制,将农业专业合作社、农家乐、种粮大户等经营主体纳入适用范围,为其提供最高100万元的免担保免抵押纯信用贷款,截至目前,已为35户农业经营主体提供信贷支持2536万元。实施融合发展工程。紧抓我市作为全省唯一农林文旅康产业融合发展整市推进试点的重要契机,实施金融支持农林文旅康产业融合发展专项行动,组织举办金融服务乡村振兴专题研讨培训,在去年成功投放农村土地流转规模经营贷款3000万元和首笔林权抵押贷款1000万元的基础上,今年着力推行林权抵押贷款和公益林补偿收益权质押贷款试点、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试点工作,推动农林集体经济“收入破零”和农民群众致富增收。实施扩渠拓源工程。整合市县两级担保资源组建新的市级担保公司,建立农担事业部,完善政策性融资担保公司管理考核办法,担保支农比例同比上升60%;实施保费财政补贴机制,下调担保费率至1%。打造泽州试点,以点带面推进资本市场全域工程建设,引导农业龙头产业对接资本市场;提高企业上市挂牌、获取直接融资奖补标准,最高奖励可达500万元。